農業農村部印發《“十四五”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規劃》
來源: 更新時間:2022-03-09 15:02:10
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既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內容和基礎保障,也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農產品質量安全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為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為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編制本規劃。
發展基礎
“十三五”期間,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四個最嚴”“產出來”“管出來”等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把農產品質量安全擺在重要位置,大力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完善監管機制,加強源頭治理、過程管控和風險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總體保持穩中向好態勢,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沒有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為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助力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積極貢獻。
標準化生產全面推進。制修訂農藥獸藥殘留限量及配套檢測方法食品安全國家標準4109項,總數達到10068項,基本覆蓋我國常用農藥獸藥品種和主要食用農產品。制修訂農業行業標準1933項,總數達到5342項。累計建設果菜茶標準化園、畜禽養殖標準化場、水產健康養殖場近1.8萬個,規模種養主體質量控制能力明顯提升。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總數5萬個,較“十二五”末增加71.9%。
綠色生產取得積極進展?;兽r藥減量增效深入推進,累計禁用高毒農藥46種,在蔬菜水果等部分作物上禁用農藥20種,嚴格實施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實名購買制度,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面積近10億畝,水稻、玉米、小麥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40%以上,實現預期目標。發布食品動物中禁止使用的藥品及其他化合物清單,促生長類抗菌藥物飼料添加劑品種全部退出使用。
監管監測體系不斷完善。全國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88%的地市、全部“菜籃子”產品大縣及其鄉鎮設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執法人員近15萬人。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機構2297家,檢測人員2.41萬人。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計劃不斷優化,部省兩級監測網絡基本覆蓋了全國主要大中城市和農產品產區、城鄉居民主要消費品種。
監管執法深入開展。按照中央部署,會同有關部門組織開展農村假冒偽劣食品整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行動。組織各地農業農村部門圍繞突出問題持續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五年共出動執法人員1859.6萬人次,檢查生產企業1058萬家(次),查處問題13萬起。聯合有關部門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嚴打制售假劣農資違法行為,種子、肥料、農藥、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等農資質量持續穩定在較高水平。
監管制度機制逐步健全。支持建設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省5個,認定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318個。及時總結6省份試點經驗,在全國試行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試行范圍內57.3%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做到常態化開具承諾達標合格證。出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與農業農村重大創建認定、農產品優質品牌推選、農產品認證、農業展會等工作掛鉤意見,推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全面推廣運行,部省追溯平臺有效對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關于加強農業農村標準化工作的指導意見》。推動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制度改革。
農產品質量安全還存在一些問題和短板,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與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還不匹配,監督能力手段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還不匹配,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還不匹配。風險隱患依然存在。違法使用禁用藥物尚未根除,常規農藥獸藥殘留超標時有發生,重金屬和生物毒素污染風險短期內難以消除。監管基礎依然薄弱?;鶎颖O管缺人員、缺經費、缺手段等問題較為普遍,部分農產品尚未納入風險監測和監督抽查范圍。標準化水平有待提高。農藥獸藥殘留限量及配套檢測方法標準仍有不足,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協同推進機制尚不健全,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還不夠高,農產品品質評價及分等分級亟待加強。
發展機遇
“十四五”時期,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中國特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農產品質量安全面臨新的發展機遇。食品安全黨政同責,把農產品質量安全定位提到了新高度。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地方黨政領導干部食品安全責任制規定》,明確提出食品安全黨政同責要求。各地黨委政府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夯實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基礎提供了新機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是黨和國家的大戰略,要加大真金白銀的投入。隨著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支持、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資格局加快形成,特別是公共財政向三農持續傾斜,將為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域的欠賬問題創造更好條件。人民群眾消費不斷升級,為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供了新動能。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萬美元,城鄉居民消費加快向綠色、健康、安全方向升級,農產品需求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營養健康”轉變,為發展優質農產品提供了廣闊空間??萍紕撔屡畈l展,為增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能力提供了新支撐。以生物技術、裝備技術、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深入發展,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和高通量篩查、多殘留速測等檢測技術加快應用,為創新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模式,推進智慧監管、精準監管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撐。
(轉載自農業農村網)